回頭看 20 世紀 70年代初的股市,的確風高浪急、波濤洶涌。至于股災的后遺癥,更使很多香港市民吃盡苦頭。所謂"屋漏兼逢連夜雨",股市崩潰不久,香港便碰上了前所未見的石油危機,使經濟跌入谷底。
為了力挽狂瀾,港英政府奇招百出,除了通過緊急法令,限制能源的使用外,還放下成見主動接觸中國政府,輸入大陸石油,至于通過《1975 年小板(修訂)附例》【Hawker(Amendment)By-laws1975】,同意從1975年3月11日在全港23條街道指定范圍內設立小販區,讓小販可在特定的區域及時間內按相關規定擺賣經營的措施,也不失為有效舒緩失業、振興本土經濟的方法。對于港府一改作風,容許小版經營的一事,《星島日報》認為不失為一項"德政",并指政策有助低下階層自力更生。
毫無疑問,1973年的股災與當時股市開放過急而制度未能配合有關,至于股民投資知識薄弱、易受小道消息影響,甚至迷信炒股可以發達的情況,也是股市波濤洶涌、急揚急挫的原因所在。風暴過后,投資者痛定思痛,再投資時變得謹慎理性;政府也亡羊補牢,迅即頒布新法例,堵塞制度漏洞;至于那些屹立不倒的企業,則成為股市復蘇的領袖,并被視作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。